“故同利”三句于大成《兵略校释》《六韬·武韬·发启》“同病相
“故同利”三句:于大成《兵略校释》:《六韬·武韬·发启》:“同病相救,同情相成,同恶相助,同好相趋。”《史记·吴王濞列传》文略同。《文子·自然篇》作“同行者相助”。
趋:《说文》:“走也。”即奔跑、疾行义。
斥:许慎注:“候也。”按:斥候,侦察、瞭望义。 :许慎注:“塞也。”按:即堙塞义。 要遮:即拦截义。本书凡三见。
百族之子:指各个乘船者。 捷:许慎注:“疾取也。”按:《吕览·贵卒》高诱注:“捷,疾也。” 捽:《说文》:“持头发也。”有取义。 招:疑通“棹”。《黄帝内经·五藏生成篇》王冰注:“招,谓掉也,摇掉不定也。”棹,《说文》:“櫂所以进船也。”招、棹上古音相近。 杼:马宗霍《淮南旧注参正》:“杼”者,《说文》训“机之持纬者”。引申之义为“持”。当风波卒发时,落帆卧樯即所以持船之危,故曰杼船。 得:《道藏》本同,刘绩《补注》本、《四库全书》本作“德”。以上数句,与《孙子·九地篇》略同。
射箭的规则不能掌握,那么就不能射中靶心;骏马一点节制都没有,就没有办法到达千里之地。战争没有打胜,不是在于陈兵击鼓之日,而是平素行事长久没有法规造成的。所以得道的军队,兵车不用发轫,骑兵不用披鞍,战鼓不震动尘土,军旗不解开卷束,盔甲不遭到箭矢,刀刃不尝到血味,朝廷不移动位置,商人不离开店铺,农夫不离开田野,只要举示大义而责让敌人,那么大的国家必定来朝拜,小的城池必定被攻下,这是按照人民的愿望,借助百姓的力量,而替他们消除残暴罢了。
因此利益相同的,可以互相去死;感情相同的,双方便能成全;欲望相同的,可以互相帮助。顺应大道而行动,天下人民会因此而响应;按照人民的意愿而考虑行事,天下之人会为之而战斗。就像打猎的人追逐飞禽,车子急驰,人群奔跑,各自尽到自己的力量。没有刑罚的威胁,而相互去等候、拦遮的原因,是由于利益相同而造成的。乘船的人从长江渡过,突然遇到风波,同船的乘客,急忙抓住棹,共同操持行船,就像左右手一样,不是因为互相有恩德,而是因为他们的忧虑是相同的。所以英明的君主的用兵,是为天下人解除患害,而和万民共同享受他们的利益。百姓被使用,就像儿子为父亲,弟弟为哥哥一般,威力所施加的地方,就像山崖崩摧,水塘决堤,敌人谁敢来阻挡?因此善于用兵的人,要使他们为自己而战;不善于用兵的人,要使他们为主帅而战。要使他们为自己而战,那么天下人没有不可以使用的;要使他们为主帅而战,所得到的效果是很少的。
兵有三诋。治国家,理境内;行仁义,布德惠;立正法,塞邪隧;群臣亲附,百姓和辑;上下一心,君臣同力;诸侯服其威,而四方怀其德;脩政庙堂之上,而折冲千里之外;拱揖指,而天下响应,此用兵之上也。地广民众,主贤将忠,国富兵强,约束信,号令明,两军相当,鼓相望,未至兵交接刃,而敌人奔亡,此用兵之次也。知土地之宜,习险隘之利,明奇政之变,察行陈解赎之数,维抱绾而鼓之,白刃合,流矢接,涉血属肠,舆死扶伤,流血千里,暴骸盈场,乃以决胜,此用兵之下也。今夫天下皆知事治其末,而莫知务脩其本,释其根而树其枝也。
诋:许慎注:“要事也。”按:通“柢”。《说文》:“柢,木根也。”即根本、要则。
- 夏季如何清洗衣服上的汗渍[图]
- 韩友字景先是庐江郡舒县人他擅长占卜也施行京房的厌胜之术刘世则[图]
- 前源前面的水源魏武帝曹操在行军途中找不到水源所在士兵们都很渴[图]
- 【点评】,作者在本文中提出“见微知著”的观点不要轻视小事情大[图]
- 水是有灵性的它懂得遵循自然顺势而为决不与人相争这样既成全了别[图]
- 第一章写出征的士兵平时只能采野生的豌豆充饥采了之后又长了出来[图]
- 荆轲遂见太子言田光已死致光之言 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有[图]
- 隍云“六祖以何为禅定?”策云“我师所说妙湛圆寂体用如如五阴本[图]
- 齐襄王派遣使者问候赵威后还没有打开书信赵威后就问使者说“今年[图]
- 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曹操曰“厮养足也”王皙曰“善分合之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