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就是“春分”与“秋分”,“至”就是“夏至”与“冬至”。在少昊时代,玄鸟氏是负责观测春分、秋分,而伯劳氏是观测夏至、冬至。学过天文学、地理学的人都知道,在一个回归年里,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冬至日,直射点在南回归线。太阳直射点从北回归线移到赤道时,则是秋分日;从南回归线移到赤道时,则是春分日。这也是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四个节气,是四季变化的重要标志。要编制一本很完善的历书,首先就必须确定“两至”、“两分”点,因此就有司至、司分这样的官员。
在平定九黎族异教徒的叛乱后,颛顼大帝派去南方的两名大员,即南正重与火正黎(即北正黎),随即展开了更精密的天文观测,并且重修历法,这个历法后来称为《颛顼历》。《颛顼历》影响的时间非常长,前后长达两千余年,后世的《夏历》、《殷历》、《周历》都延续了《颛顼历》的一般性原则。但是这本历法的原本,与其他几本古历,都在战国混战中毁于兵燹(xiǎn)。
到了秦汉之际,有好事者仿冒了包括《颛顼历》在内的几本古历,不过《汉书》已经指出这些古历只不过是冒牌货罢了。
关于颛顼大帝,还有一个传说,就是他与共工的战争。
据《山海经》的记载,共工是炎帝的后人。共工的叛乱,想必也是少昊统治时期政治动荡的结果。共工幻想夺回先祖失去的帝号,遂发兵叛乱,颛顼大帝并没有给他机会,他在战争中败北,最后在不周山撞山而亡。
由于时代久远,后人编制了荒诞的故事,说不周山乃是顶着上天的天柱,被共工一撞,给撞断了。看来共工也不是一个人,也是个像蚩尤一样的魔界人物,一头就把不周山给撞断了。这下子大事不好了,“天柱折,地维绝”,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天倾西北”,大地倾斜了,西北高、东南低。您瞧,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形走势,原来是共工这个老兄给撞出来的。这个颇有神话传奇色彩的故事,可以从侧面看出颛顼大帝在位的那些年,天下确实不太平,有九黎之乱、共工之乱,幸好这位大帝本领非凡,一一镇压叛乱,成为黄帝政权的中兴之君。
颛顼是一位十分勤勉的君主,他延续黄帝巡视天下的传统,北至幽陵(幽州),南至交阯,西至流沙(甘肃),东至蟠木(东海),行踪之广,大约有今天的半个中国。
令人不解的是,颛顼大帝的子孙并没有继承帝位,继承者是颛顼的堂侄高辛,也就是帝喾(kù)。
从新帝国的几位君主来看,后世“嫡长子继承权”的传统在此时并未形成,君主在考虑接班人时,更多的是考察他的能力与德行。那么帝喾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在《史记》中,他的形象几乎是完美无缺的,堪称人间帝王的表率:“普施利物,不于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道德修养高得不得了,堪比佛教中的菩萨。
帝喾时代,帝国欣欣向荣,没有发生很大的灾难,国家政治比较清明。这一方面得益于帝喾本人的廉政,另一方面也是颛顼大帝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司马迁用这样的文字来总结他的政绩:“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
本着对人性的理解,我们不太相信那是一个没有阴谋与欲望的年代。我更愿意这样认为,包括司马迁在内的后代史学家,刻意造出“五帝”完美的形象,与其说是记录真实,不若说是借古代之事构想出一幅乌托邦的美丽画卷,写的实际上是自己理想中的社会。
帝喾有四个儿子,分别由四位帝妃所生。究竟要由哪个儿子继承帝位呢?他在这个问题上迟疑不决,最后用占卜的方式来决定。卜者告诉他,他的四个儿子都有帝王的福相,有些人将成为帝王,有些则是子孙成为帝王。
这个预言后来成了现实。
在帝喾去世后,他的儿子挚继承帝位。挚并没有能力统治这么大的帝国,他或者是主动、或者是被迫把帝位传给弟弟放勋,放勋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帝尧。至于其他的两个儿子,契与弃(稷),他们的后代分别成为商王朝与周王朝的开创者。
从帝尧开始,史料开始变得丰富,这显然与文字的普及、传播有着极密切的关系。古文献的增多,使我们可以对这个古代的大帝国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五 洪水滔天——帝尧时代